PCOS患者体外受精相关研究:获卵数与活产及胚胎剩余情况分析
此项研究成果刊载于《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》,由 Yuan - hui Chen、Qian Wang 等一众学者共同开展,研究全程经由河南省专家组严格审查并获批。
1. 研究目标:体外受精(IVF)的终极追求,是在确保母亲安全无虞的条件下,成功迎接健康新生命的诞生。过往研究已揭示,在移植的胚胎之中,仅有一小部分能够顺利达成活产的结果。而本次研究的核心目的,便是针对接受 IVF - ET 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患者,深入探究其累计活产率以及剩余胚胎率的具体状况。
2. 研究手段: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模式,全面收集了 2011 年 1 月至 2014 年 12 月这一时间段内,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初次接受 IVF 治疗的 1142 名 PCOS 患者的详尽数据。依据获取卵子的数量差异,将这些患者精准划分为五个组别,依次为 1 - 3 枚卵子组、4 - 9 枚卵子组、10 - 15 枚卵子组、16 - 20 枚卵子组以及卵子数量大于等于 21 枚的组别。研究重点聚焦于两个关键观测指标,即累计活产率与剩余胚胎率。其中,剩余胚胎率的计算规则设定为,以活产后留存的胚胎数量除以可供使用的胚胎总数。
3. 研究成果:在对五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时发现,其基线特征层面并无显著差异。然而,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(HCG)日的雌二醇(E2)、孕酮(P)水平,因缺乏可用于移植的胚胎而导致治疗取消的比率,为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(OHSS)所采取的全胚冷冻比率,以及囊胚形成比率等多个方面,均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差异。整个研究周期内,总计涉及 1439 个移植周期,其中成功妊娠的人数为 932 人,对应的妊娠率达到 81.61%,而未成功妊娠的人数为 210 人,占比 18.39%。进一步研究表明,PCOS 患者获取的卵子数量,与累计活产率以及剩余胚胎率之间,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关联。随着获卵数量逐步攀升,累计活产率也随之上升,当获卵数量达到 10 枚时,累计活产率逐渐趋于平稳状态。在这其中,获卵数处于 1 - 3 枚以及 4 - 9 枚区间的两组,其累计活产率相较于其他三组明显偏低;而获卵数大于 10 枚的三个组别,它们彼此之间的累计活产率在统计学层面并无显著差异。与此同时,随着获卵数量的持续增加,剩余胚胎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,尤其是在获卵数大于等于 21 枚的组别中,剩余胚胎率竟高达 69.64%。另外,各个组别的剩余囊胚率均显著高于剩余卵裂期胚胎率。值得一提的是,全胚冻首次移植所达成的累计活产率以及活产率,均显著高于鲜胚移植(P<0.01)。
4. 研究结论:综合研究结果来看,对于罹患 PCOS 的患者而言,当获卵数量超过 10 枚时,并不会对累计活产率的提升产生额外助力,反而会引发胚胎资源的无端浪费。所以,在开展 IVF 治疗的过程中,必须高度重视卵巢刺激的适度性把控,以此规避不必要的资源损耗以及潜在风险。